25(35)年前的今天,每一家美國媒體,連同當時的老布希總統和美國國會,都投入在一股刻意煽動起大規模狂熱的歇斯底里、並對被描述為對成千上萬的非暴力「支持民主」(pro-democracy)學生(當時這些學生佔領天安門廣場,達七個星期) 進行冷血屠殺的中國政府,進行全面性攻擊的宣傳運動之中。
本文由大揭露編委會編譯,如欲轉載請務必註明來自【地球機密檔案館】( https://earthconarc.blogspot.com/ )
作者:布萊恩·貝克(Brian Becker)
日期:2014年6月4日
出處:https://www.globalresearch.ca/what-really-happened-in-tiananmen-square-25-years-ago/5385528
地球機密 發佈日期:2022年6月7曰
地球機密檔案館 重新發佈日期:2024年5月15曰
25(35)年前的今天,每一家美國媒體,連同當時的老布希總統和美國國會,都投入在一股刻意煽動起大規模狂熱的歇斯底里、並對被描述為對成千上萬的非暴力「支持民主」(pro-democracy)學生(當時這些學生佔領天安門廣場,達七個星期) 進行冷血屠殺的中國政府,進行全面性攻擊的宣傳運動之中。
針對天安門廣場所謂「大屠殺」(massacre)所產生的歇斯底里,是建立在一套虛構性敘事的基礎之上,這套虛構性敘事,企圖建構有關於中國政府於1989年6月4日最終清理天安門廣場上的抗議者時,實際發生的狀況。
這一套將中國妖魔化的手法,非常有效。美國社會幾乎所有的階層,包括大多數的所謂「左派」(the “left”),都接受了帝國主義者對於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所做出的表述。
當時,中國政府對這些事件的官方說法,立即被當作是虛假的政治宣傳(false propaganda)而遭到駁斥。中國報導說,在6月4日的衝突中,大約有300人死亡,許多死者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士兵。中國堅持主張,天安門廣場上沒有任何學生遭到大屠殺,事實上,士兵們未經任何開槍射擊,就清除了天安門廣場上的示威者。
中國政府還聲稱,6月4日之前兩天,一些手無寸鐵地進入天安門廣場的士兵,被縱火焚燒,他們的屍體被吊在公共汽車上展示、並遭到凌遲。當軍車遭到汽油彈攻擊時,一些無法撤離的士兵遭到焚燒,其他士兵被焚化,其他許多人遭到一些極其暴力的暴民攻擊、並受到嚴重毆打。
這些說法是真實的,並有文件記錄可以查證。如果這件事換是發生在美國,佔領(廣場)運動(the Occupy movement)以類似手法放火焚燒士兵和警察、搶奪他們的武器、將他們用私刑處死,換是美國政府試圖將他們從公共場所清除,不難想像,五角大廈和美國執法機構,將會做出多麼猛烈的反應。
《華盛頓郵報》在1989年6月5日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反政府的戰鬥人員如何被組織成100至150人的編隊。他們的武器裝備,配有莫洛托夫雞尾酒(Molotov cocktails/汽油燃燒彈)和鐵棍,以迎擊在6月4日之前仍未武裝的人民解放軍。
6月4日在中國發生的、導致反對政府人士和士兵喪生的事件,並不是一場對和平示威學生的大屠殺,而是一場解放軍士兵與所謂支持民主運動(pro-democracy movement)的武裝分遣隊之間的戰鬥。
「在北京西部的一條大街上,示威者燒毀了包含有100多輛卡車和裝甲車的整個軍方車隊。空中拍攝的大火焚燒的和滾滾煙柱的照片,強有力地支持了中國政府關於部隊是受害者、而不是劊子手的論點。其他景象展現了士兵的屍體,以及示威者正在從沒有抵抗的士兵身上,奪走自動步槍。」《華盛頓郵報》在1989年6月12日發表的一篇偏向於支持反政府的反對派份子的故事中,承認了這一點。
《華爾街日報》是反共(anti-communism)的主導聲音,充當著所謂「支持民主」(pro-democracy)運動的喧囂啦啦隊長。然而,他們在6月4日當日隨後的報導中承認,許多「激進的抗議者,其中一些現在手持著在與軍方衝突中搶奪的槍支和車輛」正在為更大的武裝鬥爭做準備。《華爾街日報》關於6月4日事件的報導,描繪出了一幅生動的畫面:
「當坦克縱隊和成千上萬的士兵,接近天安門時,憤怒的暴民向許多部隊發動襲擊……數十名士兵從卡車上被拉了出來,遭到嚴酷毆打後,被丟到一旁等死。在廣場西側的一個十字路口,一名被毆打致死的年輕士兵的屍體,被脫光衣服、並懸掛在一輛公車的側面。另一名士兵的屍體,被懸掛在廣場東側的一個十字路口。」
大屠殺並沒有發生
在1989年6月4日之後的那幾天,《紐約時報》的頭條新聞、文章、和社論,全使用這樣的數字:當軍隊派遣坦克和士兵進入廣場時,「數千」名和平的抗議者,遭到屠殺。《紐約時報》對死亡人數的估計,使用的數字是2,600。這個數字就被使用來作為估計在天安門被殺死的學生抗議者的首選人數。幾乎每一家美國媒體都報導了「成千上萬」的學生遭到殺害。甚至許多家媒體表示,被屠殺的人數多達8000人。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華盛頓辦事處主任提姆·羅斯(Tim Russert)稍後在〈會見媒體〉(Meet the Press)節目上說,「數以萬計」(tens of thousands)的人死在天安門廣場上。
這個「大屠殺」的虛構版本,後來被那些曾經參與過捏造、以及那些熱切於修改紀錄好讓他們可以對外宣稱他們已作了修訂的西方記者,做了非常細微的「改正」(corrections)。但是到那時,為時已晚,他們也了解這一點。公眾意識已經被形塑完成。虛假的敘事成為占主導地位的敘事。他們已成功地屠殺了事實,以符合美國政府的政治需要。
「那個晚上,包括我在內,數百名外國記者中的大多數人,都在城市的其他地方,或者從廣場上被移開了,以至於他們無法親眼目睹學生故事的最後一章。那些試圖停留在附近的人,發表了一些戲劇性的說法,在一些案例中,這種說法支撐了學生大屠殺的神話(the myth of a student massacre)。」《華盛頓郵報》駐北京辦事處的首任主任傑伊·馬修斯(Jay Mathews),在1998年,發表在《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上的一篇文章中,這麼寫道。
傑伊·馬修斯(Jay Mathews)這篇文章的發表,已經是在天安門的事實發生的九年之後,在文中他自己承認他也隨波逐流地使用了天安門大屠殺(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這個詞語,同時他也發現,後來的修正,已幾乎沒有甚麼效用了。「天安門的事實(The facts of Tiananmen)為人所知,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了。當柯林頓今(1998)年6月訪問天安門廣場時,《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都解釋說,在1989年的鎮壓期間,並沒有人死在那裡(天安門廣場)。但是,這些解釋都只是長篇文章結尾的簡短解釋。我懷疑,這對滅除天安門大屠殺的神話或鬼話,能起多少作用?」
不管甚麼時候,所有有關(天安門廣場)學生大屠殺的報導,基本上,講的都是同一套說法、同一套論調,因此,似乎他們說的,必然是真實的。然而,這些報導都不是建立在目擊者證詞的基礎上。
真正發生了什麼?
截至6月4日為止的前七個星期,中國政府保持了極大的克制,避開了與那些癱瘓中國首都中心區域的人士,發生正面衝突。李鵬總理直接與抗議領導者們會面,雙方的會談由中央電視台播出。這並沒有緩和局勢,反而使得那些知道自己得到美國全力支持的示威領導者們,得到了鼓勵,並加大了他們的氣焰。
抗議領導者們在天安門廣場中間,豎起了一座巨大的雕像,類似於美國的自由女神像。他們向全世界發出信號,表達了他們對於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美國,在政治上的同情和支持。他們宣稱,他們將繼續抗議,直到政府被驅逐下台為止。
在看不到抗議活動盡頭的情況下,中國領導層決定,通過清理天安門廣場,來結束抗議活動。6月2日,部隊在沒有攜帶武器的情況下,進入廣場,許多士兵遭到毆打,一些士兵被打死,軍車被燒毀。
6月4日,持著武器的解放軍,重新進入廣場。根據美國媒體的報導,當時攜帶機槍的解放軍士兵,在這一場大屠殺中,殺害了數以千計的和平抗議的學生。
中國說,天安門廣場上「大屠殺」的報導,是西方媒體和學生抗議領導者刻意捏造的假消息,學生抗議領導者結合熱切配合的西方媒體,為了他們各自的利益,西方媒體充當了開展國際宣傳運動的一個平台。
在攤牌八天之後的1989年6月12日,《紐約時報》發表了一份「詳盡無遺」(exhaustive)的報導,但實際上這是引述了《香港文匯報》刊登的、由一名未具名的20 歲清華大學學生所提供的完全虛構捏造的、關於天安門屠殺的所謂目擊者(eyewitness)報告。裡面充斥著殘酷暴行、大屠殺、和英勇的街頭戰鬥的詳盡敘述。他描述了躲藏在革命博物館(Revolutionary Museum)屋頂上俯瞰廣場的解放軍機槍手、以及廣場上的學生被射殺的景象。美國全國各地的媒體,都選擇刊登了這篇文章。
儘管這篇文章被視為西方媒體四處傳播的福音(gospel)、以及駁斥中國撒謊的、無法辯駁的鐵證,但《紐約時報》在6月12日發表的、引述《香港文匯報》的這篇「目擊者」報告,也實在是太誇張過頭了,很有可能因此使《紐約時報》在中國落得聲名狼藉,以至於向來充當廣場抗議者喉舌的《紐約時報》駐北京通訊員尼可拉斯·克里斯多夫(Nicholas Kristof),也對這篇文章的主要論點,強烈感到不以為然。
尼可拉斯·克里斯多夫(N. Kristof)在6月13日的文章中,寫道:「槍擊事件發生在哪裡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政府聲稱,沒有任何人在天安門廣場上遭到槍擊。中央電視台甚至還播放了學生在黎明後不久,就和平步行離開廣場的影片,以證明廣場上的抗議學生並沒有遭到屠殺。」
「這篇(所謂目擊者)文章的中心場景是,軍隊毆打和機槍掃射聚集在天安門廣場中央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周圍的、手無寸鐵的學生。其他幾位證人,有中國人也有外籍人士,說這裡並沒有上述這些事情發生。」克里斯多夫寫道。
同時,也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香港文匯報》刊登的文章中所指的「歷史博物館屋頂上有機槍設置」的跡象。當時記者就位在博物館正北邊,根本沒看到那裡有機槍。當時在附近的其他記者和目擊者,也都沒有看到有甚麼機槍。
《香港文匯報》刊登的文章的中心主題是,士兵隨後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周圍區域,毆打、並用機槍掃射學生,並使用一列裝甲車切斷了他們的撤退路線。但是目擊者說,裝甲車並沒有圍繞在紀念碑周圍,而是停留在天安門廣場的北端,同時,部隊也沒有攻擊聚集在紀念碑周圍的學生。那天晚上,其他幾位外國記者也在紀念碑附近,也沒有聽說哪一個記者報導過學生在紀念碑周圍遭到攻擊。」克里斯多夫在1989年6月13日的文章中這麼寫道。
中國政府的聲明承認,廣場附近幾個地區發生了街頭鬥毆和武裝衝突。他們說,當晚約有三百人喪生,其中包括許多因遭到槍擊、莫洛托夫雞尾酒(汽油燃燒彈)焚燒、和被毆打致死的士兵。但是他們堅稱,沒有任何大屠殺。
克里斯多夫也說,在幾條街道上有衝突事件發生,但駁斥了「目擊者」有關天安門廣場發生屠殺學生的報導,「……正好相反,學生們和流行歌手侯德建,正在與部隊進行談判,並決定凌晨5點和6點之間離開,學生們全都一起撤離了。中央電視台播放了學生們離開的場面,以及當學生們離開、軍隊進駐時空曠廣場的場面。」
試圖在中國進行的反革命(counter-revolution)
事實上,美國政府通過大規模的、資金充足的、國際協調的宣傳機器,積極參與了促進所謂「支持民主」(pro-democracy)的抗議活動。自抗議活動從1989年4月中旬開始,美國政府主導的宣傳機器,就不斷地大量散佈謠言、半真半假的欺騙性訊息、和謊言。
美國政府的目標,是在中國進行政權更替(regime change)、並推翻自1949年革命以來,一直是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由於1989年天安門事件發生時,當今激進運動中的許多活躍份子或者尚未出生,或者年紀還小,因此,最能揭示這種帝國主義者破壞穩定/政權更迭的運作方式的最新例證,就是最近(2013.11.21—2014.2.23)推翻烏克蘭政府的獨立廣場顏色革命。市中心廣場上的和平抗議活動,得到了美國和西方列強的國際支持、資金支持、和媒體支持;到後期,整個抗議運動受到了武裝團體的領導,這些武裝團體,被《華爾街日報》、《福斯新聞》、和其他西方媒體,讚譽為自由戰士(freedom fighters)。最終的結果是,被美國中情局(CIA)設定為推翻標靶的烏克蘭民選政府,如果動用警察或軍事力量維持秩序,將完全被妖魔化。
在1989年發生於中國、所謂「支持民主」抗議活動的這一個案例裡,美國政府正試圖製造一場內戰。美國務院屬下的官方政治宣傳機器《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將其中文廣播增加到每天11個小時,並將廣播的目標對象,「直接指向了中國境內的大約2,000個衛星天線,這些衛星天線主要是由人民解放軍負責操作。」
《美國之音》向解放軍單位廣播的內容中,充斥著某些單位的解放軍向其他單位的解放軍開火,而不同的單位,有的效忠於示威者、有的則是效忠於政府……等等之類的報導。
《美國之音》和美國媒體,試圖在支持政府者之間,製造混亂和恐慌。在6月4日沒多久之前,他們報導說,中國總理李鵬遭到槍殺,鄧小平已接近死亡。
美國政府和媒體中的大多數人都期待著,隨著戈巴契夫(M. Gorbachev)在蘇聯引入支持資本主義的改革,1988-1991年間東歐和中歐的社會主義政府陸續被推翻,中國政府也將被親西方的政治力量所推翻。
在中國,所謂「支持民主」的抗議運動,是由來自菁英大學享有特權、擁有良好人脈關係的學生們領導的,他們明確地呼籲要求:以資本主義代替社會主義。學生領導者們擁有與美國(政府)特殊的連結。當然,數以千計參與抗議活動的其他學生,是因為他們對政府一些政策有所不滿,而來到廣場。
但是,與帝國主義有連結的運動領導者們,有一個推翻政府的明確計劃。柴玲(Chai Ling)是公認的學生最高領導人,她在6月4日前夕接受西方記者的採訪時,她承認:運動領導層的目標是,領導人民進行推翻共產黨的鬥爭。她解釋說,祇有在他們能夠成功地挑釁政府、激怒政府,以暴力攻擊示威者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成功推翻共產黨。這段採訪因被收錄在電影《天堂之門》(Gate of Heavenly Peace)之中而被播映出來。柴玲還解釋了為什麼他們不能將運動領導層的真實計劃,告訴學生抗議者當中佔大多數的一般成員。
「追求財富,是民主動力的一部份,」另一位頂級的學生領導者王丹,在1993年、事件的四週年之際,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這麼解釋道。在天安門事件前後,王丹幾乎在美國所有媒體中都露過面。他以對於為什麼菁英學生為主的領導層,不想要中國工人加入他們的運動,所提出的解釋而聞名。他說:「這項運動還沒有為工人的參與做好準備,因為民主這個東西,學生和知識份子在他們能夠將它散播給其他人之前,它必須先被學生和知識份子徹底吸收。」
25(35)年後——美國仍然在中國尋求與製造政權更替和反革命的機會
1989年,中國政府為了驅散所謂的支持民主運動(pro-democracy movement)而採取的行動,在美國政治體制內部,引發了苦澀的挫敗感。
一開始,美國採取經濟制裁的手段對付中國,但其效果微乎其微,華盛頓政治體制和華爾街銀行都意識到,在1990年代,當中國進一步對西方公司的直接投資,開放它龐大的國內勞動力和商品市場時,如果美國公司和銀行試圖完全孤立中國,那麼,他們將成為最大的輸家。最大的銀行和公司,將他們自身的利潤率擺在第一位,至於華盛頓的政客們怎麼處理這些問題,他們將會從億萬富翁階級那裡,獲得提示。
但是中國的反革命(counter-revolution)問題,將再次抬頭。毛澤東去世後開始的經濟改革,向外國投資者開放了大陸市場。這種發展戰略,是被設計來通過引進外國科技,以迅速克服前一時期遺留下來的貧困和低度發展。作為交換,西方公司獲得了巨額利潤。依後-毛澤東時代(post-Mao leadership)共產黨領導層的盤算,由於帝國主義世界向中國的快速科技轉移,這項戰略將有利於中國的發展。而中國確實取得了巨大的經濟進步。但是除了經濟發展之外,中國內部還發展了一個更大的資本家階級,這一階級的很大一部份以及他們的子女,受到了美國政府、美國金融機構、和美國學術中心……等等所資助的、所有各種類型機構的示好和爭取。
中國共產黨內部也分化出親美∕資本主義路線(pro-U.S.)、以及支持社會主義路線(pro-socialist)的不同派系和傾向。
今天〔編注:本文寫於2014年6月〕,美國政府對中國施加的軍事壓力,越來越大。通過鞏固與亞洲其他國家之間的新軍事和戰略聯盟,美國政府正在加速為了壓制中國崛起所發動的鬥爭。同時,美國政府還希望在施加足夠壓力的情況下,讓中國領導層內部那些傾向放棄朝鮮(North Korea)的人,取得更大權力的位置。
如果反革命(counter-revolution)在中國取得成功,對中國人民和中國而言,後果將是災難性的。中國很大可能將會像蘇聯共產黨被推翻後,發生在蘇聯做為一個國家身上那般的分裂和崩潰。前南斯拉夫(Yugoslavia)也遭遇過同樣的命運。反革命和肢解(成七大塊,如西方人士所預言與密謀的那樣),將使中國大幅倒退。這也將阻止中國從低度發展邁向和平崛起的奇跡式進誠。數十年來,美國外交政策體制內部一直在認真討論肢解中國(dismemberment of China)的問題,這將削弱中國作為一個國家的實力,並允許美國和西方列強牢牢抓住對他們具有最大利益的部份。當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統治了中國,(過去)正是相同的這樣的情節,讓中國陷入了它的屈辱的世紀(century of humiliation)。
中國革命(Chinese Revolution)經歷了許多的階段、勝利、後退、和挫敗。它的矛盾是無數的。但它依然挺立著。在世界帝國主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對決之中,進步的人們應該清楚知道他們該站的位置在那裡——絕不會是在邊線上。■
— END —